|
【装备制造】招商之变带来结构之变结构之变带来活力之变点睛之笔绘 |
【zbzz】2021-10-28发表: 招商之变带来结构之变结构之变带来活力之变点睛之笔绘 过去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 招商之变带来结构之变结构之变带来活力之变点睛之笔绘过去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出炉。 机遇和挑战并存,考验的是各地党委政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如何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在不稳定中稳住全局?身处南粤大地的南海区,用五年时间书写了自己的答案。 产业结构转型可谓是点睛之笔。南海区提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并将其作为转型发展的主线和突破口。锚定方向做大做强现代产业集群,扭住强区富民的“牛鼻子”。 一子落,满盘活。产业体系变化、结构重塑,进一步释放出全社会发展活力。院士人才从零跃升至26位,世界级、国家级的行业会议纷纷落户南海,住户存款余额长期居全市首位,三度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南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今日开幕。大会将承上启下,在总结前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位于丹灶的“仙湖氢谷”。近90家企业、平台在“仙湖氢谷”聚集,涵盖全产业链,南海一跃成为全国氢能产业的先行地、集聚地。/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战略之变带来招商之变 “广东四小虎”的赫赫威名一度是南海名扬全国的身份标识。改革开放后,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基于基础物质需求的内衣、鞋业、五金、陶瓷、铝材、照明等产业在南海区集聚,形成发展的支柱。全区民营企业超十万家,产业门类齐全。 这样的成绩,奠定了南海成长的底色。时至今日,产业仍然是南海当之无愧的强区之基、富民之源。 只是,曾让南海在改革洪流中抢占先机的传统制造,在互联网+、大数据等各种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今天,在多个方面显现疲态,已经不足以撑起南海雄踞湾区、引领时代的壮志雄心。南海必须改变产业结构,摆脱对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依赖,拥抱高科技,前瞻性布局新产业。 2018年后,南海以“高”和“新”为主题,提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即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面向全球开展大招商,撑起经济大厦的“四梁八柱”。 这些主题的选择,既考虑了南海的基础和优势,也有早期回报慢但未来必须补齐的前瞻性产业。例如纺织、医卫用无纺布是南海西樵、九江的支柱产业之一,南海推进新材料产业,在基础之上进一步引进引领性项目,促进整体的转型升级。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前期需要培育的空间,南海强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拥有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项目,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开花结果。 这一关键战略,在招商引资方面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锚定“两高四新”产业集群构建,大招商全面发力,一个个优质项目接踵而来。 以去年为例,虎牙全球研发总部、百事食品广东基地、徐工智能制造基地、中海油服装备制造基地、米思米自动化制造基地等龙头项目抢滩进驻,一汽-大众新能源汽车、东丽水处理膜、中国中药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大健康与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在疫情防控中大放异彩。 近两年来,南海区引入超亿元产业项目184个,计划投资总额1662亿元,其中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22个,计划投资额773亿元,超10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4个,计划投资额418亿元。招商引资快速凝聚起一批实力强劲的新兴产业集群,以氢能为例,近90家企业、平台在丹灶“仙湖氢谷”聚集,涵盖全产业链,南海一跃成为全国氢能产业的先行地、集聚地。 腾龙湾区数据中心项目。该项目是南海引进的超百亿项目之一。/通讯员李伟婵 招商之变带来结构之变 优质项目进驻给南海带来的不仅是“输血式”的发展,更是产业结构的脱胎换骨。 截至去年底,南海“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达1060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3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0%。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产业重塑不断向南海产业“星星多月亮少”的桎梏发起冲击。从规律来看,产业发展有着“龙头带动”的效应。曾经南海引进一个一汽-大众,带来了数以千计的配套商,形成产业集群。深圳高科技产业集群、新加坡裕廊石化产业集群,均离不开龙头项目的引领。 南海招商项目中,“头部企业”“世界500强”“隐形冠军”“细分行业龙头”等特征明显。 单是高投资额项目,近五年共有腾龙湾区数据中心、平谦国际、一汽大众meb、瑞浦能源、三赢科技等5个超百亿项目进驻。这几乎刷新了过去几十年的历史。 投资额高,质量也高。例如瑞浦能源和信扬科技,均为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去年落户的广东徐工建机智能制造基地,投资公司徐工集团是中国工程机械第一位、世界工程机械前四强。今年引入的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是国内空港装备及消防车龙头企业,登机桥业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消防车业务位居全国第一、全球前五。 结构变化不是单边增长,南海的存量经济、传统产业同时受惠。尤其在高品质服务业方面,洛可可、腾讯云、京东智联云等高品质服务业领域龙头项目的进驻,将直接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值得关注的是,透过这种结构调整,南海也打通了与湾区城市之间对接的通道和平台。“抢抓湾区机遇”落到实处,城市价值进一步提升。 “两高四新”的提出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几乎在同一时期,抢抓湾区机遇和“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同步。突出体现是,深圳创新+南海智造深度融合的现象在南海招商引资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自2020年起,南海先后从深圳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2个。深圳逐渐成为南海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的主战场、优质产业项目的来源地。 南海是湾区中的南海,也是外地看湾区的一个窗口。 近年来,南海涌现出一大批“湾区基地”“湾区总部”集群。在三龙湾南海片区,互联网强企虎牙、欢聚两大集团均有全球研发总部落户,让这里一跃成为拥有互联网大厂“双子星”的创新高地。在丹灶,除了徐工项目外,百事食品广东生产基地、米思米自动化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项目正在建设中,都明确提出要把南海作为进驻湾区的“第一站”。很多项目更是直接以湾区命名,例如落户西樵镇的“腾龙湾区数据中心项目”,落户佛山西站枢纽新城的“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项目”,都将南海项目和湾区战略牢牢绑定。 8月13日,虎牙佛山公司正式进驻三龙湾南海片区。/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实习生刘锦煜摄 结构之变带来活力之变 高质量发展吸引了高素质人才。南海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上“咬定青山不放松”,择木而栖的高素质人才也随之而来。数据显示,目前南海全区人才总量超过57万人,建成了一支26.5万人规模的技能人才队伍。全区累计引进26名院士、70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高规格命名90位南海大城工匠。这些人才的背后,是南海新兴的产业品牌,制造与创新基地。 产业的力量是无穷的。虎牙全球研发总部启动运营后,将有约3000名全球各地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此集聚,其对上下游企业产生的磁场效应,还可以吸引超5000名互联网从业人员。季华实验室以打造一支扎根佛山的人才队伍为建设期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已聚集了300余名博士。仙湖实验室,通过“全职+双聘”方式引进科研人员近百人,武汉理工大学每年支持不少于100名硕士研究生指标。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让城市的活力进一步迸发。 不仅如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大会随着产业高地的打造进驻南海。每年数千名院士专家、行业精英齐聚南海,研讨行业发展的未来,将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之潮带到南海。 随着人才的流入和集聚,对南海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南海的城市规划标准提升。去年,南海提出要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七湖两湾一站一园”重点区域建设,每个重点区域,都是在产业内核基础上做好城市配套。 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另一个困扰南海已久的问题得到缓解。在南海区开展村改之前的2015年,全区村级工业园税收仅有55.12亿元,土地效能不高是发展之痛。随着新业态的进驻,大量地块亩均投资、税收量级提升。例如今年启动建设的润慧科技园项目,投资超过5亿元,开发投资总额超过1600万元/亩,创下了工业上楼项目的范本。桂城、大沥等镇街涌现出超20栋税收超过1亿元的“亿元楼”。爱车小镇在全国首试“混合开发”模式,串联起佛山中轴线与千灯湖轴线重点区域,促进汽配产业集聚,沿线城市景观提升。 这样的活力之变还体现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上。在东部“文化+创意”,中部“文化+商业”“文化+科技”,西部“文化+旅游”的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南海文化资源也在逐步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产业加速培育为支柱产业,通过引入电竞、直播等产业项目,提高了文化承载力。千灯湖商圈和广佛智城商圈两大夜间经济集聚区,以及保利水城、怡海港等2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越夜越精彩,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对广东的全局意义下,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南海,无疑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南海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合作也必将激发更强的城市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迈进。 原标题 过去五年,南海推动“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点睛之笔绘就活力南海新图景 来源丨佛山日报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毛蕾、崔艺文、吴蓉 编辑丨周师伢 (【zbzz】更新:2021/10/28 4:55:54)
|